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教育资讯 > 

体现知识价值的分配是制度进步

日期:2016-11-15 11:11:00
来源: 钟焦平
浏览: 20

钟焦平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其中允许高校教师依法依规兼职兼薪的规定受到舆论的格外关注。对高校教师来说,这一政策开启了精神激励叠加制度激励的新模式。

  “把人作为政策激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意见》中的这个政策意图表述很清楚,就是要通过激发个体的积极性,使科研资源释放应有的活力。正因如此,《意见》中的很多语言都落到了个体身上,比如鼓励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合理收入,逐步提高稿费和版税等付酬标准,增加科研人员的成果性收入,允许科研人员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兼职取得的报酬原则上归个人,允许高校教师从事多点教学获得合法收入等,制度设计都可谓精准到了细节层面。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意见》鼓励的不只是科研人员,对于安心教学的大学教师,也提出要适当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给予激励。

  《意见》蕴含着饱满的改革精神,其政策效果值得期待。从《意见》的逻辑出发可以想见,未来这一政策长期执行过程中的累加效果,将会对高校产生润物无声的深远影响。对大学来说,市场为知识和创新支付的对价,将成为估量高校科研人员自身价值的新刻度。这种估量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在校园文化价值的排序中将产生一定的引领作用,甚至可能使校园文化的生态获得某种改良。比如,这种分配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矫正行政导向过重的偏向,引导更多有创新能力的人回归到专业本位上来潜心钻研,谋求通过市场的价值重估,获得自身价值的提升。在新的制度激励下,如果大学里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能以自己的成果获取更多市场利益,也许就不会争相谋求行政职务,而更愿意在科研和教学岗位上寻求自身的发展。

  从大环境看,这个导向不但是针对科研单位和大学的,对整个社会也是一种价值引导。这些年来,一些地方“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知识和创新的价值被变相贬低,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诸多要素参与分配的格局已经形成,但不可否认,不同要素在分配格局中的权重并不平衡。在很多情况下,知识、技术和劳动的收益,既赶不上房产增值的资本收益,也和一些企业高管动辄百万千万元的年薪相距甚远,这很容易对社会产生误导。日本经济战略家大前研一曾经将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社会的种种问题归因于“集体智商衰退”,并呼吁日本人深入学习、提高素质。事实上,如果知识和创新不能回归应有的价值,任何社会都有可能滑向低智商社会。从这个角度说,《意见》的发布或许能发挥一定的纠偏作用。

  当然,政策落地后,高校教师兼职取酬和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如何平衡,在管理上能不能量化,教师收入落差加大后会给高校的管理带来哪些新问题,以及在先行先试中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都会逐步凸显。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相信也会在改革中得到解决。

  这无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知识价值实现方式的一次新探索,蕴藏着社会价值导向的变化。在国家层面上,对知识价值的尊重从重精神鼓励转向重制度激励,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社会文明和制度进步的体现。小岗村的红手印隐藏的改革密码,就是把个人创造和追求财富的动力解放出来,进而使社会的总福利相应增加。大学教师在政策激励下获得更多市场收益的同时,最终是在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

  转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