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邮编:130022 地址:长春市湖波路65号 联系电话:0431-85386528 吉ICP备05009815号-2 吉公网安备22010402000770号 |
党的二十大报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入阐释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语言文字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揭示了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和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变。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语言文字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安全资源、战略资源,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语言文字战线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思想内涵,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遗址考察、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根中国语言国情,把握时代使命责任,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语言文化之力。
一、薪火相传,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教育部、国家语委高度重视,会同中央宣传部、文旅部、科技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河南省人民政府八部门启动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全面系统开展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揭示古文字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创新转化成果,服务时代需求。
截至目前,工程已整合全国优势力量搭建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深入挖掘阐释古文字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首批共有17家高校和文博单位入选,42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工程建设,部署重点研究项目近200项,产出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出被学界誉为“甲骨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甲骨文摹本大系》,发布《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故宫博物院藏古文字数字平台,《北京大学藏秦简牍》等重要成果,为探究早期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作出重要贡献。召开殷墟甲骨文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研讨会、古文字与人工智能研讨会等,打造推广普及品牌项目“汉字与文明大讲堂”。推进古文字学强基计划实施,建立青年学者联盟,促进古文字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
二、立德树人,全力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语言文字战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研究和阐释,将其创新转化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深厚文化土壤,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以“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素养”为目标,启动实施全民阅读标准建设工程,助力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服务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将甲骨文等古文字知识和思想文化元素引入课堂教学,编撰《课本里的汉字探秘》、《汉字之光——照亮中华文明》等系列普及读物。推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融入学校教育各环节,打造精品慕课,“名家讲坛”、戏剧化课堂等丰富多元的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播品牌。
三、守正创新,促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聚焦数字化赋能,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播、转化创新。上线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汇聚近百项高质量语言资源,打造汉字信息服务、汉字简繁文本智能转换系统等20余项数字化语言服务。加强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建设,打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科技引擎、服务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创新平台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弘扬聚合门户。指导实施中华精品字库工程,计划精选100位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开发成电脑字库,实现书法艺术和信息技术、汉字应用的高度融合,目前已完成颜真卿、柳公权等40款字库产品。设立“古籍整理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等系列项目,建设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等国家语委研究型基地作用,加大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研究力度,助力文化自信自强。
四、凝心聚力,深入开展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促进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国家语委2015年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对我国语言资源进行多模态、全息化、标准化的记录与保存,让跨越千年的中华语言文字永存后世、永久流传。一期工程已完成全国所有省份1700多个调查点的调查保护,覆盖国内120余种语言和方言,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工程先后出版《中国语言文化典藏》(50册)、《中国濒危语言志》(30册)、《中国语言资源集》等标志性成果,打造研究应用类地方标志性成果,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文化建设。构建大规模中国语言资源知识图谱,建设工程采录展示平台,推动智能挖掘和应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我国首部大型语言类人文纪录片《中国话》,提升全社会的语言资源保护意识。
五、交流互鉴,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推广传播
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教育部、国家语委2014年启动实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截至目前已梳理1100余条反映中华民族话语体系中最核心、最本质的思想文化术语,出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等170多种术语系列图书,形成“图书+数据库”的立体化产品体系。与“一带一路”沿线3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38个语种的国际版权合作,工程成果被全球150余家知名图书馆收藏。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举办“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与‘一带一路’建设高端论坛”。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国际交流合作的指导性文件,加强中华语言文化对外传播的国际话语体系及话语能力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回顾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语言文字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引领,极大激发了语言文字战线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我们要充分认识,全面把握。语言文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重要载体,既集中展现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又参与塑造了这五个突出特性,为推进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中国语言文字贯通古今,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根系血脉。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持续稳定且历久弥新的自源文字符号系统,从根本上保证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完整保存和持续传承,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传播。我们将加大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发展力度,助力推动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绵延不断。
中国语言文字历久弥新,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生动写照。中国语言文字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在于其不是封闭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显示出中华文明的赓续和创新。我们将始终以开放的胸怀,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创新发展,构建充满生机的和谐语言生活。
中国语言文字跨越时空,是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维系纽带。汉字在统一思想文化观念、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参与塑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价值体系,推动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中华文明的持久影响力。我们将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语言文字载文促融,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塑造力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汉字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汉字承载的中华文化能够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我们将持续促进语言文字主体性与多样性的融合发展,加强与各国的语言文化交流,努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中国语言文字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重要体现。语言是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是促进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的纽带。以中国语言文字为载体,中华民族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我们将不断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推广传播,向世界彰显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断深化对教育强国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文化育、以教兴文,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不断促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是2017年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批15个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十四五”规划23个重点项目之一。
一、以“典”育人,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加强统筹指导。印发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意见等文件,强调培养学生“一种能力两种意识”。
二是服务课程体系。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最好听的语文”,组织百名播音员、主持人制作“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支持各地开发中华经典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三是强化师资队伍。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开展教师经典诵读专项培训,示范培育7万余名骨干教师,带动地方培训100余万人次。
四是丰富实践引领。启动“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召开“典耀中华”阅读大会,全网阅读量达3660万人次。举办全国校园节庆日诵读活动,组织122家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发出“书香新时代 ‘典’亮新征程”读书倡议。组织书法和诗词名家进校园等活动,万余所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广泛参与。
五是鼓励各地各校探索创新。指导各地各校因地制宜用好读书会、诗歌节等经典阅读载体;开展小小百家讲坛、经典研习营等活动探索;建立完善阅读联盟、书香墨香校园等读书机制,贯穿大中小幼的经典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完善。
二、以“典”铸魂,加强平台资源机制建设,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自强
一是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和传播平台。今年3月,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一期)开馆上线,并纳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设语言国情、经典传承、语言智能等7个主体板块,以及数据库、视听馆、互动体验馆等3个资源模块。7月,语博移动端正式上线,实现“掌上可学、好玩好学、人人能学”。语博正积极推进后续建设,努力打造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窗口、新课堂、新载体、新坐标。语博有诗、有书、有游戏,等他、等他、还等你,欢迎大家下载体验。我们遴选中华优秀经典,邀请名家诵读、讲解和书写,制作7期近2万分钟的“中华经典资源库”,指导编写《中华经典诗文精讲》《中华经典读本(手语版、盲文版)》等系列图书,服务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读好书、读经典。我们构建“数字+资源+服务”的集成式语用服务大平台,实现“训、测、学、宣”全链条整合。升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平台;优化普通化水平测试管理系统;完善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网站;建设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等微博微信微视号;建强“中国语言文字”学习强国号,在上千个强国号之中被推荐为十大“宝藏资源”强国号之一。
二是打造原创语言文化展示品牌。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连续8年举办“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打造思政大课堂,引发全民学习经典的热潮。举办5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形成“中国”系列赛事,也就是诵读中国、诗教中国、笔墨中国、印记中国,以语言文字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吸引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关注经典,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三是建立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经典阅读推广服务机制。实施经典润乡土计划,面向农村地区开展中华经典文化“乡村行”“诗教润乡土”,助力乡村振兴。面向民族地区,开展“家园中国”活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广西、新疆、内蒙古等地制作“跟着书本去旅行”特别节目,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是建设支撑队伍。培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建设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目前已认定122家。指导基地加强中华经典的研究阐释、教育培训、创新传播及活动展示,如中国传媒大学举办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北京语协举办“北京市民语言文化大讲堂”等。
三、以“典”通心,强化交流合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一是多措并举增强港澳同胞爱国精神。为近千名港澳教师开展中华经典专项培训,为港澳15万人次提供普通话水平测试服务;举办8届中华经典诵读、港澳展演交流、语言文化研习营,覆盖超过25万港澳师生。
二是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共建“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实现两岸语言文化互通互联和成果共享;举办4届海峡两岸与港澳大学生汉字创意大会、6届两岸学生语言文化夏令营,以中华语言文化为纽带,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三是拓展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开展海外中文教师中华经典研修活动,支持中国文字博物馆、复旦大学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举办《汉字》国际巡展、留学生诗文诵读大会等活动。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两个结合”,高质量推进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为建设教育强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贡献更大力量。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安阳用“一片甲骨”的故事讲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用“一钎一锤”锻造的时代精神赋能安阳城市发展。
一是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甲骨文识读大会、汉字大赛和诗词大赛,吸引全国的学生、教师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将甲骨文专业研究、课程课题、书法创作等领域内的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甲骨文研究取得新突破。近年来坚持开展“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建设全国第一所以甲骨文命名的“甲骨文小学”,依托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殷墟博物馆两个国家级研学基地,全力拓展“殷商文化和甲骨文”主题研学游活动,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的“我爱甲骨文”主题课程等,每年吸引青少年游客达100万余人。
二是讲好汉字故事,深化语言文化国际交流合作。以“汉字与世界”为主题,成功举办四届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深度参与“汉语桥”、“汉语盘点”等国家级权威品牌活动,连年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甲骨文及中国古文字巡展等文明交流互鉴活动。今年10月将举办第五届国际汉字大会,开展“汉字·文明·数字·科技”高端对话、“甲骨文杯”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大赛、“司母戊鼎杯”国际汉字艺术创意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做好汉字的创造性转化和国际化表达,展现好汉字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力量。
三是擦亮文化“底色”,助力打造“中华字都”城市品牌。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师范学院创建通用规范汉字信息网,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基础,向受众讲述汉字演变历程;开展“汉字精神励少年”活动,助力“文化下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和“甲骨文广播体操”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甲骨文的故事。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工程及汉字公园项目全面开放,国家重点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于10月建成开馆。高铁安阳东站的甲骨文和简化字双标展示、安阳市文体中心的甲骨文字装饰、市区主要公交站点、36000多套道路窨井盖,处处体现出殷墟、甲骨文元素。全市105座甲骨文书屋建成投用,甲骨文汉字文化雕塑进校园项目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