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学校生命教育发展反思与展望——王野川主任论坛学术报告

日期:2017-01-09 15:01:00
来源: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浏览: 20

 

我国区域学校生命教育发展反思与展望
—— 兼论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科研引领

 

王野川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


【本文为2016924,王野川主任在松花江教育论坛生命与安全教育分论坛上所作学术报告。】

现代生命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发生发展,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旅程。具有中国特色内涵的生命教育,在汲取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基础上,正在向前迈出自己坚实的脚步。有如一棵枝繁叶茂的生命之树,在中国教育的广袤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已经度过了近二十个春秋。如今,博大精深的生命教育理念正逐步深入学校教育领域的诸多层面,许多省市各具区域特色的生命教育理论探究、实践活动,满庭芬芳,蓬勃开展。在这一教育发展过程中,有优势、有亮点,有缺憾、有不足。在此,我们对于我国各区域内生命教育开展的优势与问题,进行一些初浅的比较分析,供大家借鉴参考。

  一、  国际、国内区域性学校生命教育发展分析

  
1.  国际教育视野下欧美亚发达国家和地区,生命教育的发生、发展轨迹

世界发达国家的生命教育之产生,都是先由局部的教育探索,进而在国家教育整体规划的统一部署下,得以有力推广。虽然也都经历过较长时期的研究实验和探索过渡,但多以全域统一规划实施的方式全面普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等皆如是。在上述国家和地区生命教育的发生发展中,我们发现这样几个都具有的共性特点:

时间上:从生命教育思想的萌芽,到在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小学校普及性地进入课堂,上述各国都用了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简而言之,美国用了约20年,英国用了半个多世纪,澳大利亚用了约20年;日本1966年到1989年,用了24年;我国台湾自1976年至2001年用了24年。

内容上:美国以死亡教育为起点的品格教育、生命挑战教育、情绪教育;英国的健康教育、公民教育、环境教育、生涯教育、挫折教育;澳大利亚以青少年酗酒、吸毒等伤害教育为入口,人之各个成长阶段的生命教育;日本尊重精神、敬畏对生命、预防灾难、提高生存能力的余裕教育;我国台湾地区以伦理、宗教、生死、健康、生涯、性别、环境教育为主导的生命教育;我国香港地区的公民教育及价值教育……

2. 区域性生命教育起步以来,国家政策给予了循序渐进的有力推动。

20043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其《贯彻和实施意见》。为落实《意见》相关精神,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将生命教育作切入点,作为更为科学、有效的实施德育工作的新理念与新途径2006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现了“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许多生命教育理念,对后来生命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影响十分巨大。

20108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理念和相关具体措施,陆续出现国家教育部的一些重要的政策文件中。如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三个《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2007.2)、《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导手册》(2013.3)、《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4.1)、《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2014.4.)等政策措施,生命关怀的教育元素成为国家和地方教育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科学理念。

3. 我国区域性生命教育八年萌芽培植,十年开花结果

19962003八年间,学界开始了对生命教育的相对初浅的学术关注;一些大学生命教育学者们的学术文章屡见报端,涌现了一批我国萌芽阶段生命教育研究的先行者。在局部大中小学校,开展了对生命教育相关课题的立项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虽然数量比较少,教育内容和规模也相对稚嫩薄弱,但仍为他人先,为其后星火燎原式的生命教育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32014年,我国的生命教育进入的快速发展期,出现了上海、黑龙江、云南、吉林、湖北等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区域省市生命教育发展特色。

2004年:上海市制定《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纲要》(以下简称两个《纲要》)。 两个《纲要》的出台明确了民族精神是学生思想道德之根,生命教育是学生健全健康人格之本,进一步确立了上海二期课改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为重点的德育格局,并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纳入上海基础教育的全过程。

上海推行的生命教育强调在学科渗透中的层次性和渐进性。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高中阶段着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意识,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热爱生命,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20085-6月云南省教育厅分别公布《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及《实施意见》, 在全省学校部署开展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在教育行政强力推行下,教育厅局分别成立“三生教育处处(科)”,各大中小学校成立“三生教育教学研究室”,三生教育在全省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全面开展。

20059月,黑龙江省教育厅公布《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意见》;2008年出台《生命教育课程标准》;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教学计划。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开课,每两周一课时。2010年以后,黑龙江省教育厅每年拨专项教师培训经费,每年组织义务宣讲团,生命教育名师义务送教下乡,支援农村薄弱学校;2012年老师培训进入省国培项目,突出“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并于2013-2014年国培系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立项课题:《基于本土特色的中小学生命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形成了科研引领的科学格局。

20141月,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开设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通知”。同时公布了:湖北省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标准(实验)2014年春季开始,全省中小学将统一开设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生命安全教育每周1课时,心理健康教育每两周1课时。此外,中小学校还须组织学生逃生演练、培养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

 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发展和实践探索,一路走来,我国各生命教育开展主要省市,大都经历了比较坎坷的成长过程,或创造辉煌,或归于沉寂;或缓步前行,或新生崛起……但最有收获的一点,是它们都成为我国生命教育之旅不同路径上的开路先锋,为后来人去选择适合自己区域发展的生命教育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吉林省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区域发展模式探索

吉林省的学校生命教育,紧贴着我国教育发展的时代脉动,悄然出现在本世纪之初。随着部分大、中、小学和幼儿园自发性的具有生命教育特征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开展,某些教育行政部门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陆续出台,区域中小学校、幼儿园的生命教育逐渐走向深入。但是在全省统一开设专项课程时机尚未成熟、生命教育没有理想附着载体的情形下,我们通过开展普及型的教育科学研究、通过对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的科学定位,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区域生命教育的发展之路,并将很快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一)多系列专项课题研究的普及性科研引领新模式

近年来,吉林省大中小学校、幼儿园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正在迈出自己坚实的脚步。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是我国第一个省级生命教育研究机构,现主持着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的“十二五”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规划课题等三线最重要的教育研究项目。并拥有全国各省最庞大、最有发展潜能的学校实验基地和教师研究团队。十二五期间,全省中小学校、幼儿园400余个实验基地学校立项、8000余项教师小课题立项研究,形成了万余名学校教师共同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的热烈氛围,形成了大量优秀的实践性科研成果,拥有生命与安全教育发展生机勃勃的生长沃土。许多学校形成了切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相关研究课题与特色发展项目,以一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教育科研人员为主力的研究团队,在课程建设、教材开发、课堂教学、教师培训、安全管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科学普及等等诸多方面开展科研活动青少年生命与安全的学校教育科研、教育教学改革、校园文化活动等十分积极活跃,许多地区涌现出了一些具有创新特色理念和优秀实践经验的优秀典型,并纷纷走向全国生命教育队伍的前列。同时,我们承担着全国唯一的中小学教师生命与安全教育“国培课程”的设计和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讲授任务,也将我们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能够在更广大的区域里接受检验、充实完善。

(二)突出“生命与安全教育”特色,丰富区域生命教育新内涵

吉林省丰富的学校生命教育实践证明,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教育开展,重在结合我省实际,抓住生命教育中最现实突出、最为紧迫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的科学定位。我省的生命教育,正是在对当前吉林省社会与教育基础进行深刻探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了主要的教育方向与内容特质,并凸显出吉林生命教育必须具备的独特性与创建性。

基于此,我们确立了“吉林生命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安全教育为主线,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为基本核心”的教育思想;明确了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未成年人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的科学构建》为突破口的吉林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发展定位;提出了“以安全教育为主线,提升学生生命质量,实现教育内涵发展”的发展思路我们认为“安全教育”是我国生命教育中最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尤其是那些因人文生命教育缺失而导致的自然生命受到伤害的极端事件和严重安全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加强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的明确要求。因此更加坚定了我省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线、以提升生命质量为根本,以实现公平优质为目标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的信心与动力。

(三)以读物出版为依托,开发优秀成果推广新渠道

 经过对十几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科研成果与图书出版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有如下突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颇有成效的对策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心得与收获。

 1.课题成果多,出版提升应用少。成果出版形式单一,重文字发表轻推广实用。

 2.成功经验多,系统出版推广少。特色学校积极涌现,典型经验传输不力。

 3.科普读物多,叫好叫座精品少。教育科普创意滞后,优秀成果转化不足。

 4.研究缺大制作;成果少大部头。课题研究头重脚轻,重要成果出版无序。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对策1:扩展出版形式。开发学术专著、教科研指导编著、专项教材、 科普读物、知
识图画、电子读物、音像制品等出版选题。

对策2组织整体宣传策划、系统编撰推广型出版物。科研部门全面规划成果的整合 出版,形成完整的研究效应。塑造特色化兴校理念,传播全面发展的成功经验。

对策3编撰专项科普精品,开发打造系列品牌。创建最受师生欢迎的、最需要和最有价值的图书。  打造科普品牌。

对策4编撰出版前沿成果,树立权威学术形像。挖掘重要学术选题,打造高端专业精品。

针对国内生命教育专项课程体系尚不完善的现状,我省大力倡导深入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安全教育资源,推动基层单位科研成果的出版利用。仅我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成立的“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读物研发核心专家组”,就已经陆续编写、出版了:20138月《生命教育系列教材》(中、小、幼共4册);《生命安全的保护与救助——中小学安全教育科普读本》三册、编绘《生命与安全教育学校及班级用挂图》一套;20145月出版专著《中小学教师安全教育应用》,做为全国中小学教师安全教育培训教材;2008-2014年,出版《生命阳光》(吉林省中小学生优秀短作品创作系列丛书,共4 12本)20137月,应邀为全国中小学教师设计、讲授、制作首系列生命与安全教育“国培”远程课程《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应用和实践》。同时,利用吉林省教育科学院主办的《中学教师》、《小学教师》、《普教研究》三个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开设专栏、组织优秀稿源,陆续发表生命与安全教育近百篇全国特别是吉林省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如上公开出版发行的学生教材、科普读本、教师培训、学校管理挂图、学生优秀短作品创作等等教育资源,都极大地丰富了吉林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扩大了我省在全国范围内的积极学术影响与科研成果推广传播。

(四)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十三五”发展设想

1.坚持区域科研正确方向,重点突出为教育决策服务职能。

我们将在《吉林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重点调研、制定“吉林省大中小学十三五生命与安全教育发展计划”。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对全省学校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管理组织、经费安排、课程建设、教师培训、科研部署、校园活动、避险演练等各个单项的有效开展,进行扎实而充分的调查研究,为教育决策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为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计划将在全省十个地区、两个单列市分别确立单项研究基地;倡导各区域的骨干学校共同参与,开展协作研究。以确保我省探索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和途径等实验探究更为明确,更为契合本省实际,教育实践更为扎实、有效。
  2.  科学规划区域教育科研体系,开发推广优秀实验成果。

生命与安全教育在吉林省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完全得力于教育科研的推动和引领,十三五的持续进步,尤其需要科研的深化与带动。在这一科学体系中,我们要分层次申报区域课题立项,用大区域带动小区域,小区域带动学校,学校带动教师,各入其位,由大及小。大题要接地气,小题尤可大作。着力形成省带动地区市州,地区市州带动市县区,市县区带动学校,学校带动教师的科研运转链条。基地地区区、县区、学校,特别是在教师小课题的开发研究上下大功夫,让所有学校都动起来,在全省统一课程出现之前,用教育科研的做足课堂教学的预备功课,真正达到科研引领的理想目标。
  3.  探索建立教师科研培训体系,引导区域科研方向,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1)分类集中培训。

        管理培训 (校长、管理人员、班主任)

        教师培训 (科研骨干、专任教师、学科教师)

        家长培训 (家长)
  2)会议、研讨、进修、考察。以省内外考察学习及现场会等形式,结合课题培训,分阶段进行学校生命与安全教育经验研讨和成果交流,发现、总结、树立和推广典型。

  3)电视、网络、出版物专项学习。通过电视、网络、出版物等信息媒介,获得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知识,增长相关信息源,扩大学生、教师和家长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咨询渠道。

   三、  我国区域学校生命教育未来发展中亟需探索解决的主要问题

  
纵观世界当代生命教育的发生与发展,防止生命的戕害与消逝,是催生各国青少年生命教育产生的主因。我国也不例外,即要倡导学生用阳光健康的心灵,去追求美好的人生价值;又要大力推动健康安全的生命成长,避免无视生命珍贵的悲剧重演。物质生命之伤害无存,精神生命之委顿残损,会使人生价值无所附着,美好未来又将安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青少年中频频发生的心理健康危机、令人扼腕痛惜的惨痛安全事故,无不与生命教育的残缺或愚昧误导有关。它使得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因缺少生命教育的心灵关爱,缺少护卫安全的能力培养,而使身心健康与安全成长受到极大地威胁。我国多地陆续出现的学生极端事件和安全事故,让青少年学生们的安全健康警钟,急迫叩击着生命教育的大门。追求分数挂帅而对生命关爱、生命品质与人生理想缺少更高追求,对珍爱和护卫生命的冷漠、无知、低能等现象,都不容忽视地警示着某些生命教育必备功能的缺失与低效。

近年来,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利用多条途径,在北京、云南、江西、湖北、四川、黑龙江、辽宁、浙江、河北等省市,进行了相对深入的生命教育实地考察;对吉林省全部十个地区的60市余县区,建立科研基地市县区、400余个实验研究基地学校;连续三年在全省近40个市县区的中小学、幼儿园师生中,开展深入系统的生命与安全教育发展状况调查研究,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调研资料和数据。结合吉林省和全国其它兄弟省份的生命教育实际,我们认为我国学校生命教育,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生命教育整体环境有待建设

全国各省市的生命教育发展迅猛,横向比较起来却又参差不齐。概括归纳,我们发现当前存在教育弱、途径少、隐患多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相对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建立尚未成形

由于生命教育理念进入我国时间较晚,相关基础建设比较薄弱。除上海、黑龙江、湖北等目前全省开设课程的省份外,多数区域学校统一的课程、教材、师训等教学配套工作严重不足,教育资源匮乏,与生命关怀和生命教育有关的恶性事件与安全事故频发。加之社会及家庭寄予学校教育的压力过大,在短时期内上述问题未能完善解决情况下,规范的课程体系建设障碍重重。

2.校内外教育配合不力

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是影响学校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三大环境。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学校是教育的主体,社会和家庭等校外教育同样在起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当前,我国包括吉林省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现实环境,让大家更多地关注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把生命教育几乎全部交给了学校去独立承担,在校园之外社会与家庭需要给予配合的安全教育,多数区域缺失严重,比较普遍地存在认识不足、措施力度不足现象,。

3.社会教育危机和多种隐患并存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些与社会进步极不相称的、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成长的假丑恶现象,严重的影响和腐蚀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在学校所接受到良好的生命教育受到潜移默化地冲击。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发展影响因素失衡导致的信仰与道德缺失,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未能共同进步,社会不良现象严重侵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社会高速发展中的诸多安全危机和现实隐患,由于缺少科学系统的生命教育和生命关怀环境,致影响和危及我省青少年安全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远未消除。

(二)“人文生命自然生命双重教育有待谐调统一

人的生命包含了“人文生命”与“自然生命”两个层面。生命教育是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体系,人文生命教育注重精神层面、生命本质与人生价值的培养;自然生命注重物质层面、生命本体存在及生存保护技能的教育。当前我省各地生命教育活动中,多反映出人文生命教育与自然生命教育有机结合不足的问题,偏、废现象严重。为此,人文生命教育与自然生命教育的谐调统一,成为我省生命与安全教育所要追求的主要目标。

1.涉关安全的生命教育多“以管代教”,身心灵协调发展出现裂痕。

安全教育不等同于安全管理,中小学校以往的安全工作,更习惯于在对学生的“管”上下大力气,而忽视教师在“教”上的教育环境建设作用。调查显示,当前学校的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混为一谈现象相当严重,普遍存在着“以管代教”、“管大于教”的错误思想。学校里的教化灌输苦口婆心,校园外的安全乱象耳濡目染;校内“管”得过多,校外“放”得过多;课堂知识教得多,校外同化减得多。在一里一外、一管一放、一增一减之间,盘点教师费尽力气所教授的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已经潜移默化地分解消散于无形,所剩无几。
  2.生命教育难以做到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德育关注的是孩子一生的发展需要,但在学校的生命教育实践中,缺乏生动活泼的理论学习及其学科教育的有效渗透;生命教育是的人文熏陶,自然活动感受;规范化的训练,以身作则的示范。在关注学生的安全成长历程、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多数学校做得还不够。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全国许多省市(县区)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室,开通了心理热线,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指导,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充实了区域生命教育的精神内涵。

3.人文生命教育异彩纷呈,自然生命教育形式单一。

在各省市区域间的生命教育探索中,更多的优秀成果体现在了人文生命的教育层面,从内容到形式都相对完善,花团锦簇,丰富多彩。而安全教育为代表的自然生命教育层面,则面临许多尴尬窘境。大区域间对生命关怀下的安全教育重视程度普遍不够,管大于教、以管代教的现象比较突出。即便是在安全教育上勤于探索、有所作为的许多基层学校,也多是渠道单一、形式枯燥的“要求式”思想管理,缺乏科学实用、持续有效的教育过程。难以做到生命教育理念与安全保护技能培养的齐头并进,更没能实现人文生命与自然生命双重教育的有效融合

(三)生命教育保障力度必须大力加强

目前,我国、我省都相对缺乏对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领域的立法、政策、措施及保障体系。以美国、英国为例,其包含较多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内容的立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在随着社会进程补充完善。而我们全国性专门的生命教育法规和明确的系统措施尚未出台,相关的生命教育元素多是附着在某些重要的教育决定里时隐时现。更多则是多在出现问题之后,以教育行政部门“紧急通知”的方式要求重视解决,以及要求基层配合改进。其直接后果就是随意性、零散性较大,不利于很好地做到防患于未然,而是习惯性亡羊补牢。呼吁和禁止是保障,教育和引导更是保障,而且是唯一治本的更能体现生命关怀本质的保障。在国家层面尚未及完备与健全的情形下,各区域内的生命教育应该更充分地发挥作用,解决难题。

(四)仍需倡导挖掘具有各省市区域特色的生命教育文化内涵

生命教育特色是各区域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无论拥有怎样的区域特色,拥有不竭旺盛生命力的生命教育一定要有趣味、有个性、有内涵、有实效、有延续。尤其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区域性生命教育实施策略,统筹规划区域科研方向,鼓励学校大胆探索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既要有共同的精神与目标,又要形成各区域间的特色。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注重学校科研工作的有效指导,协助各校根据实际校情合理定位,找准突破口,探索规律、反思提炼、形成特色。从而提高教书育人质量,形成区域教育特色,打出优秀办学品牌,收获良好社会声誉。

理性的回顾和反思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状况,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目前较多地存在分数挂帅、以考试成绩为重要评价指标的现象,学生生命关怀下的课业负担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减轻;德育方式过多停留在道德的理论灌输、活动影响、行为训练和制度管理层面,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学生珍爱生命、护卫安全等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尚未在全国大中小学开设统一的生命教育专项课程,相关教学比较薄弱;多数地区尚未开设系统、完备的安全教育课程,“人文生命’与”自然生命”双重教育尚未谐调统一;在安全教育中“以管代教”现象比较严重。在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进程中,仍有漫长的求索之路。我们真诚希望,生命教育的科学思想渗透在学校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中,让我们用触及灵魂的教育成就高品质的生命,使每一个生命都因得到其应有的关怀和教育而绽放出夺目的光彩。